2010/08/30

田先生有塊地..秋可賞楓夏可打蚊

楓田休閒農莊

離台北最近的露營地之一。

就在桃園北橫過復興鄉,
左轉桃119縣道往東眼山路上。

過綠光森林不久在左手邊,
約500M山坡旁的小平台,
往前望是越疊越高的北橫山脈,
後越嶺為熊空方向,
老闆姓田農莊種有楓樹故得名。

這個營地依地型切成幾個區塊,
楓樹林成蔭楓紅時應蠻可觀,
適合約6-7台車團體,
水龍頭及電源處處都有;
廁所也時時打掃蠻乾淨的,
隨手插上野薑花當天然芳香很窩心!
還有個戲水的泳池,
小朋友夏日戲水好地方;

洗澡時間是16:00-20:00,
燒材火但有渦爐控溫,
洗過的人都說皮膚滑滑的水質讚!
也因為海跋低蚊子肆虐,
一吸血就死不放口,
防蚊功夫可不能少;

除原本搭的速可搭玉山帳外,
這次拉了兩頂新買的天幕帳,
可以將所有帳蓬都涵蓋在內,
下午一場雨剛好來測試一下,
只要略調角度讓水線出來,
在這空間活動自如….
還可規劃出料理間、書報區及打牌區域。

原本第二天早上還要小走東滿步道,
輕易被天空有烏雲喔..藉口迅速打發,
結果是玩德州撲克終日。

吃的好;睡得好;
只怕肥了肚子!

2010/08/23

騎自行車退燒了? 還不如說小折退燒!

夏天騎涼爽的桶后林道真是舒服。

再扛車找到一個密境,
溪水很淺又和緩,
幾乎可以平躺在水中,
是天然的SPA!

這已往車友如織的路段,
喧囂聲好像減少了許多,
難道騎自行車跟蛋塔熱一樣退燒了?

從三大通路巨大、美利達及愛地雅2009年的數字,
通路分別為320家、250家及140家;
銷量為25萬、8-10萬及5萬;
有大品牌加持可能維持的狀況還好,
但是有些一窩蜂的小店,
通常是比較晚進入市場的倒是收了不少。
以下的新聞訊息最能代表:
「台灣自行車內銷市場在2006年之前,每年銷售量維持在6、70萬台,到了2008年卻暴增至130萬台、大幅激增2倍。因為市場好過頭了,自行車通路店一家家開設,有的獨立店甚至砸下千萬裝潢,經銷店都在比氣派、比個人風格,忽視市場發出的警訊。」
業者都預估2010年預估將大幅萎縮超過30%、掉到僅剩90萬台。
我覺得這才是回歸到基本面,

原本自行車熱紅了小摺,
這種輕巧又方便的特殊產品,
太適合台灣地狹人稠的環境,
那時KHS T3一車難求,
連我都去敗了一輛,

一直騎到現在….

同樣那時搶進小摺的車友,
享受了騎乘樂趣後,
升級到更高的領域,
或更換追逐速度的高檔公路車,
或玩泥巴衝林道的登山車,

只在自行車道偶而騎騎的人,
或因天氣太熱太冷理由,
或因自行車道人滿為患之故,
就會成為放棄的一群!

同樣騎自行車呈現多樣情,
純看自己的心態而定,
是當全家的共同樂趣,
為養成好的運動健身習慣,
或你為愛地球為名,
只要你還有初衷,
自行車還會滾動下去!!

2010/08/19

龜殼花First Glance

第一次近距離與毒蛇相遇,
其實也沒有覺得牠很可怕!
到底龜殼花是怎樣的蛇呢?
台灣共有五大毒蛇:雨傘節、眼鏡蛇、百步蛇、青竹絲、龜殼花
其中毒性最強的是雨傘節屬神經毒;
致死率最高的是百步蛇屬血液毒;
最常傳出咬人的是青竹絲也屬於血液毒,
但致死率很低(約1%-2%)。
看來與我們相遇的龜殼花走中庸之道。

以下是從網路轉載資料
龜殼花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Cantor)響尾蛇科又名原矛頭蝮,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

龜殼花常棲息於丘陵及山區、棲於竹林、灌叢、溪邊、茶山、耕地以及常到住宅周圍如草叢、垃圾堆、柴草石縫間。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2至2200米。屬出血毒,咬到後的死亡率大概是7.3%,被咬後會產生灼痛感,局部亦會瘀血、腫脹起水泡。

在台灣龜殼花共有三款: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阿里山龜殼花(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菊池氏龜殼花(Trimeresurus gracilis)

龜殼花的攻擊性相當強,有時候即使未碰觸其身體,只是太靠近且久久不離開,也可能引發其攻擊,早年(1904至1938)杜聰明調查臺灣毒蛇咬傷案例中,以赤尾青竹絲的比例(47%)最高,但自1970年以來在臺灣(尤其是中南部地區)被毒蛇咬傷的案例已變成龜殼花最高,赤尾青竹絲居次,龜殼花喜愛吃老鼠故常會在住家附近出現,龜殼花咬傷的地點也以住家附近最高,山徑其次,咬傷的部位以腳部最多手部次之,咬傷後若能迅速就醫幾乎都不會死亡。

科名(亞科):蝮蛇科, Viperidae(響尾蛇亞科, Crotalinae)
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Cantor, 1839)
英文俗名:Pointed-scaled pitviper
中文俗名:烙鐵頭最大全長:約150公分
形態特徵:頭呈銳三角形,眼後有一細的黑褐色縱帶,頭頂顏色常有斑紋,身體黃棕色,上有大型黑色斑塊,體背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身體中段的體鱗大多27列除了兩側最外一列體鱗之外都有明顯的稜脊。
棲地:棲息於山區或開墾地附近,常在廢棄的房舍或農舍活動
食性:以蛙、蜥蜴、鳥和鼠類或蝙蝠為食
繁殖:卵生,于夏季產卵,每窩產卵3-15枚,卵長約3.5公分寬約2公分,孵化期約1-1個半月,雌蛇有護卵行為,仔蛇全長約22公分,大約一週後蛻第一次皮。
活動性:晚上活動為主
攻擊性:強
毒性:強
地理分布:全島1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緬甸、越南都有分布。

菊池氏龜殼花屬於蝮蛇科的中小型毒蛇,最大全長為60公分,是屬於「小號」的龜殼花。外型類似阿里山龜殼花,但較為細小,頭部呈明顯三角形,眼後有淺灰色縱帶,在此縱帶下另有一黑色縱帶,看起來就像一塊烙鐵,因此又被稱作台灣烙鐵頭。
此外,菊池氏龜殼花體鱗為19到21列,較阿里山龜殼花的25到27列為少,體型粗短,體色為暗褐色,並有黑色斑塊散布其間,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森林邊緣地帶與高山草原。
菊池氏龜殼花性喜於箭竹草原或碎石堆內活動,屬於全天候活動的蛇類,不過仍以白天活動為主,行動遲緩,幼蛇以兩生類或蜥蜴為食,成蛇以小型哺乳類為食。
值得注意的是,此蛇不但攻擊性強,而且具有毒性猛烈的出血毒,曾有傷人紀錄。

菊池氏龜殼花是專業的動物採集者菊池米太郎(Yonetaro Kikuchi)首先在能高山採獲的,大島正滿(Masamitsu Oshima)於1920年鑑定發表為新種,本種蛇類只侷限分布在臺灣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體型比一般的龜殼花細小故其種名用gracilis為具有細瘦特徵的意思。

溫血動物在寒帶的族群,體型有較大的趨勢以減低相對表面積減少體溫的散失,但寒帶的冷血動物卻有傾向小個體的趨勢,以便在短時間內利用外界的溫度將體溫調節到適當的範圍,在溫度變化迅速又激烈的高海拔,小型的冷血動物反而較有利於生存。

形態特徵:外型類似阿里山龜殼花,但較為細小,且菊池氏龜殼花的眼後縱帶為淺灰色,此灰色縱帶下仍有一黑色縱帶,兩縱帶後方並不明顯變寬,此外,阿里山龜殼花的體鱗鱗列數在21列以上,通常是25-27列,而菊池氏龜殼花的體鱗只有19-21列,有頰窩,頭部都是小鱗片。
棲地:棲息於山區、箭竹草原或碎石堆內
食性:幼蛇以兩生類或蜥蜴為食,成蛇以兩生類、蜥蜴或小型哺乳類為食
繁殖:胎生,於春夏季交配,夏末至秋季生產,每次產2至8隻仔蛇,剛出生的仔蛇吻肛長是17.0 ±1.7公分,體重為4.1 ±0.9公克,雄蛇約需2年雌蛇3年以後可達到性成熟
活動性:白天活動為主,晚上也有活動的記錄。
攻擊性:強
毒性:強
地理分布:台灣特有種,全島2000公尺以上高海拔地區
附註:菊池氏龜殼花的數量稀少,幾乎沒有被咬傷的病例因此臺灣並沒有生產其專屬的血清,被咬傷後傷口會腫脹並有組織壞死的現象,以赤尾青竹絲的血清治療仍有一定的效果。

阿里山龜殼花(Mountain pit viper),
學名為(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
俗名為山龜殼花、山竹葉青、黑斑竹葉青、蘄蛇等。
或稱呼瑪家龜殼花 (Ovophis monticola)因為最早發現的地方是在阿里山海拔在1千多公尺的林道上,1909年英國人貢德斯在阿里山採集的蛇所以命名。
該蛇種體型約在54公分至80公分之間,蛇型短胖,頭呈鈍三角形,眼及鼻子間具有頰窩。其特色為蛇眼下方有條黑色斑線延伸至蛇頸部,蛇身背面則為暗褐色或紅褐色。蛇液含劇毒的該蛇種屬夜行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型動物,如:鼠。

與以上三種特徵看來,
我們遇上的應是一般龜殼花,
可能是旁邊在砍伐竹林,
才在白天活動逃竄過來!
跟李園主提及看到龜殼花,
園主還不相信說他第一次聽到有毒蛇出沒,
還說會不會是另一款無毒的擬龜殼花 ,

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不過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
擬龜殼花(黃頷蛇科)
英名:False Viper
學名:Macropisthodon rudis
特徵:本種乍看之下頗像有毒的龜殼花,因以為名,其實牠並不具毒性,為擬態現象。體長約 90 公分,頭寬扁,略成三角形。背灰褐色,其上有黑褐色之斑紋,交錯排列,與龜殼花之背部圖案有些類似。身體鱗片具有明顯的稜脊,粗糙而無光澤。尾部短,迅速縮小,末端尖銳。

最後還搬出毒蛇圖鑑跟照片一比對
果然驗名正身是龜殼花
遇到保育類的毒蛇當然有所禮遇
用長竿子將牠挑到山坡下
結果是掛在樹枝上
之後下了場雨
有緣的蛇消失在草地上!!

看到龜殼花..這是Sign?還是屎?

停了2個多月的露營活動,
終於再次開張了。

北德拉曼營地露營幾乎全員到齊,
從120縣道進入內灣,
直行往尖石方向,
過薰衣草森林後不久左彎竹58往水田,

水田部落泰雅族語原稱「Slaq」,
是指「泉源之地」這就是油羅溪的上源。
日據時期在此地開墾水田,
同時設有「水田駐在所」,

過新竹客運「田中站」站牌,
左邊為水田橋,在此右叉路往水田林道支線,
走一小段後向右後方迴轉上山,
順著路牌直行就是北德拉曼營地,

不同於水田營地是一大塊草地,
這裏是一層一層的像梯田,
我們挑了一塊與其它人隔絕有樹蔭之地,
向前看隔馬武督山就是關西,
後倚拉庫山。

老闆是前新竹當地休閒協會理事,
這塊地約一甲多,
買時已整地完成.
有種值好的櫻花林及水源,
另外也買下了隔壁有兩甲多地,
是素地還沒整理,
他抱持觀點好地方讓大家分享,
這裏櫻花盛開時一定分非常壯觀,
但只有老闆1人管理,
若此地太紅,人多了也不知如何服務起,

真羨慕他的說法及煩惱!

來看點真實跟美味的吧!
那麼多人耐熱拔山涉水一起露營不為其它,
請看今天菜色….

蕃紅花雞肉海鮮飯
活跳跳的啤酒蝦
酪梨蘿勒起士沙拉
醃豬肉炒洋蔥及蒜
燒烤花枝
煨排骨筍子湯
點心是碳烤黃紅蕃薯
喝什麼酒呢?
白酒+波特酒及gin調酒

胡亂談天說地,
著旅遊計劃,
吹著涼涼山風,
看著雲開後滿天星斗,
爽到從椅子上跌下來,
然道這也是個sign嗎?
鑽進睡袋一夜好眠再說!!

2010/08/17

北德拉曼山真有其山嗎?

北德拉曼步道屬國家級步道,
但真有此山嗎?

北德拉曼山就是水田山北峰。是泰雅族的聖山,
為考驗泰雅族少年勇氣與智慧之地,原住民語”試試看”意思,
平地人稱此山為”內鳥嘴山”,
與關西錦仙森林遊樂區的外鳥嘴山區隔。

北德拉曼神木區位於海拔1300M,
是已知最低海拔的紅檜巨木群。
部落長老擔心紅檜林曝光後會遭人為破壞,
所以隱匿紅檜林50餘年,
直到2002年媒體披露後才廣為人知。

登北德拉曼走水田林道支線進入,
從柏油路變水泥路,
最後3K是顛簸的OFFROAD路面。路面很窄會車要小心,
路旁都是箭竹林,
我的D3就是會車時騎上路肩,
AT胎被戳破一顆,了了8200元。

登山口附近還算寬廣,
已停有一台中巴,
等待從85山走內鳥嘴過來的山友。
從此上坡落差約400-500M,
這中級山可比郊山筆架連峰還好走,
果然是國家級步道,
還有搭木樓梯及石階方便行走!

流一陣汗後攻上陵線,
這裏有標示迴音谷,
因被箭竹及樹木遮掩展望不是很佳,
穿過樹叢偶而看到雲海及竹南一帶城鎮,
陵線上行走樹葉及泥土堆疊仿佛是彈簧床,
岩石間或攀爬或下切,
最後來到岔路口,
直行往鳥嘴山及一號神木順時鐘一圈;
右切往234號神木逆時鐘一圈。
選擇往右下神木多處行,約15分鐘可達,

雖號稱神木群但頗有一些小失望,
還真的是就這3棵,
2號神木已經枯了,
比起拉拉山神木這遜色多了!

此時肚子開始餓了,
幾顆花生糖止不住夭,
1號神木老先生這次就不去看你了,
趕緊回程露營地吃早午餐去!!

2010/08/09

你住那?我住「聽冇」!

尋找北投軍艦岩資料時,

偶然閃過天母及”玉潮坑”地名,
引發我想要瞭解天母的起源,

畢竟小時候好一段時間待過這兒!!

大家都聽過這老掉牙的說法:「美軍協防台灣時,老美高級軍官宿舍就設在天母地區,有位軍官以英語向當地一位老農說:這裡的地名叫什麼?這位憨實的莊腳人實在聽不懂他說什麼,很老實的回答:聽冇。」

個人覺得較真實感一點的是維基說法:「1933年,中治稔郎在士林三角埔(今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一帶)東方山坡地興建一座以奉祀天母(天照大神和媽祖)為主神的神社,創立「天母教」,因此神社周邊的地方就被稱為「天母」。

依據林衡道老先生的口述:天母一名,由天媽而來,是日本人為了順口雅正,而別創的。天母神社附近,設有溫泉,稱為天母溫泉。其泉水,以管線,取自二公里外的北投大磺嘴。未幾,就有「天母」地名之稱。

「天母里」的由來天母里簡里長文生描述:現址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二十二號(舊士林紙廠廠址)附近,日治時代許多由日本人所開設的商店皆以「天母」命名,例如:「天母巴士站」、「天母馬車站」、「天母溫泉」、「天母神社」、「天母旅館」等,且都集中在一九一巷,當時天母的名號非常響亮,遠近馳名。」

現在廣義的天母範圍大得很,暫不去討論,
簡單的分應該是中山北路七段、天母西路以北、磺溪以西區域屬之,

依據林萬傳先生於八十年代前期的調查:天母,原是指今之中山北路七段頂,公車天母站,圓環一帶。即,土名「番婆嶺腳」,或「三角埔頂」的地方。

三角埔以地理位置來看,在芝山岩北方,係介奇岩山、紗帽山、大湳尾山間,向南開口的三角狀平原。地名起因於拓墾之初為三角狀荒埔。乾隆十一年大地震,社仔陷沒,使在此地的凱達喀蘭平埔族麻少翁社毀滅,被迫舉族遷居此地。乾隆十七年淡水同知曾日英,在今天玉里永和橋舊橋(今新橋上游數十米處)旁立石漢番界碑乙塊,以絕民番爭城。

麻少翁社遷此地,又被稱為三角埔社,從潘銀貴先生珍藏的同治五年十一月杜賣古契載:「親立杜賣盡根田契字人曾秦漢,有承祖父遺下,應得鬮(音ㄐ一ㄡ)分水田壹處,坐落牛稠坑口柑仔園莊,東至曾佳山墘為界,西至潘建記山為界,南至曾成坡墘為界,北至曾成山墘石埒為界,四至界址明白,原帶小坑坡壹口,水源上接大坑流下,又帶本界內大坡壹口,水源上承下接通流灌溉,遞年應納三角埔社番口糧租谷參斗止………」。

日據時代日人將三角埔劃分為大稻埕、玉潮坑、猴洞、三角埔四個小字(街庄制則為廳---郡--街庄--大字--小字),全區納入四個小字中。

一、大稻埕 今天山里天母東路六九巷一二弄一帶,昔日為三角埔聚落之一,有大曬穀場,故名。居民以李、何二姓為主。今日其地雖高樓大廈林立,但老式古厝尚夾雜其間。

二、玉潮坑 在天母里東北方,即中山北路七段一九0巷內山谷,其名稱係牛稠坑之諧音,源於拓墾之初,其地建有牛稠,故名。

三、猴洞 在今士林區天母里,位於磺溪出山口東側,水力發電所附近一帶,相傳為漳洲人賴綠、張劉情所闢,距今約二百餘年之前。濱臨璜溪,溪邊多叢林,有猴子棲息山洞中,據云有重達二十多臺斤之大猴故名。。

四、三角埔 在天母東路、西路及中山北路七段交會處一帶,昔日為三角形荒埔,故名今台北市士林區三玉、天母、天山、天玉等里。在磺溪以東,蘭雅國中一帶、中二十一路以北,現天母一帶。唯一開口向南之三角狀平原,因開墾之初為三角狀荒埔,故名。

自古天母就是圓山往來淡水港要道,
所謂的【玉潮坑縱走】就是從唭哩岸-磺溪山-湖山-青春嶺-七星山。

下次走這段邊看風景之餘,可要思古天母之悠情!!

山不在高有景則名

這不是野柳的奇岩海蝕景觀。

站在北投192M軍艦岩上,
除賞獨特東北季風折磨砂岩後凹凸有致地景外,

還看盡台北盆地高樓疊起的繁華,
淡水河穿越關渡平原朝東北淡海奔去,
看膩了都市的景觀,
回頭看看大屯山上雲與霧歡騰,
今日此岩僅有2人加1狗獨享,
真是山不在高有景則名。

上北投軍艦岩有多條路線,
從陽明大學進入在動物研究中心旁進入,
是最懶也最笨的方式,
因為要換證1HR還要收取30元停車費。
另一大眾化路線從榮總後山變電所小徑進入,
從東華公園走唭哩岸山陵線也是一路;
再難一點從北投陳濟堂將軍墓走丹鳳山連峰;
或從行義公園走磺溪山南峰到打印亭亦可接上;
可以說是條條大路都可達!

軍艦岩登山步道實在太短,
走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決定從軍艦岩下方往印照明寺及磺溪山步道走走,
這裏比起軍艦岩都是水泥鋪磁磚步道好多了,
泥土路坎了水泥塊方便行走,
幾乎都在相思木林蔭下漫步。

經過打印亭這裏可接往行義公園,
再往前是照明寺及磺溪山交叉口,
直行探探磺溪山,
登到一個山頂只看到一三角點及木樁寫磺溪山南面交叉口,
後方還有些小徑但不知通到那,

回到之前交叉口,
往照明寺方向前進一小段,
都是下坡路線,
然後遇路牌往照明寺(情人廟)0.5K處,
因車停陽明大學就此回頭!!

2010/08/02

滑溜溜筆架連峰


上次石碇騎車時, 在石碇西街看到淡蘭古道路牌,
順溪行曾看到筆架山的登山口。

這次就來探探筆架山,
順著人工修整過的小徑,
兩邊是農家開墾田地,
有林蔭很和緩..看來今天是個輕鬆行!

走上來遇到一戶人家,
應該就是「員潭子坑1號」林宅,
兩位老人家熱切邀請奉茶,
閒聊中瞭解登山路線就在屋後,
過民宅後開始陡上,
都是黃泥、長青苔石頭及小碎石頭,
沿路都有繩索供攀爬,
但還是滑溜溜的,
這一路要直上500m多的陵線,
爬的真是大汗淋漓,
連排汗衣都濕透了,
好不容易上到陵線,
左邊有路回石碇國小,
右邊是走筆架連峰。

筆架連峰全長6.1km,
沿陵線走依續有西帽子岩、炙子頭山、筆架山,
在鞍部往南接回北宜公路佬寮,
或可選擇一路走到指南宮。

原已為上了陵線應該好走些,
但既然號稱是筆架當然是起伏,
而且起伏還頗大的,
還有橫生的樹根不斷,
偶而需要在岩石上攀爬,
不是很好走,
一滑腳下就是深谷,
還好在路狹處有拉繩索,
或在石頭上鑿出痕跡方便踏腳。

攻到炙子頭山前,
這裏的展望很好,
深坑及石碇全景歷歷在目;
遠眺101像樂高積木;
北宜高像條車龍由北劃到南。
還有涼爽的山風徐徐吹拂,
休息一會讓汗水暫止,
想到鞍部的綠豆亭已無冰涼可嘗,
再找一個今日運動量已足理由,
決定原路回程。

原本輕忽的500多公尺的小山,
卻是讓我付出頗多的體力,
尤其是下到農家前那段路,
上坡時難下坡更要小心,
一不留神就摔了兩跤,
還好有背包及多肉的臀部墊背。

快去石碇老街,
吃冰豆花、炸豆腐補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