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走溪洲山送走2015


 
 
一連走了桃園兩個小百岳-石門山及溪洲山,

兩者就隔著石門水庫壩頂兩端遙遙相對。

走溪洲山步道前不得不先知道大溪的歷史,

大溪為桃園市的一個區,境內有大漢溪穿過因而得名。

大溪的發展自此與這條溪流脫離不了關係,

清乾隆年間開始,便有移民陸續到來, 形成原住民、漳、泉、客族等各族匯集之聚落,

先民開鑿埤圳發展農業,更利用河運,做起米鹽木材運輸生意,市集的發展也漸更具規模。

這個台灣最內陸的河港,帆船可以從淡水經大稻埕、艋舺、新莊直達大溪(大嵙崁)

外商競設洋行於此,大小不下三四百家,形成現在大溪老街的規模。

日據時代大正十二年(1923年),桃園大圳引大漢溪水灌溉桃園台地,造成大漢溪水位下降,再加上石門水庫的設置,從此大船無法上溯。

今天要走的溪洲山,「溪洲」就是個地名。指的是山腳下大嵙崁溪(大漢溪)畔的沙洲地,

溪洲山步道有好幾個登山入口,我們選擇從福山巖啟登,

一開始就是陡上的步道,雖然是泥土步道但算是乾燥,

在難走的地方都有用木樁做維護,所以還不算難走。

接近時鐘尾仔時有岔路,若要登溪洲山三角點,千萬要走左邊比較近而且緩和點,

右邊的路更加陡峭,下來時走這條可讓腳吃足苦頭。

上到竹林十字路口,就已經上了陵線,

面對溪洲山,直行往慈湖,往後是石門水庫,右邊往下通環湖道路,左邊則是省道台四線方向。

溪洲山步道是個越嶺道,隨著山勢有些起伏,

登頂前有一小段陡上路段,都設有拉繩方便行走,

接下來就是康莊大道,可能跟台電修築電塔有關。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徑綁有登山路條,走進來就是溪洲山的三角點,

標高577M,標號23號小百岳

回來後才知溪洲山還另有個三角點,是顆三等三角點,

那這顆標示殖產局設三角補點是甚麼呢?

TONY所說「殖產局」是什麼單位呢?日本於1895年接收台灣時,台灣總督府民政局下即設有殖產課(後提升為殖產局)。 殖產局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經濟部。當時殖產局下轄拓殖、林務、農務、礦務等課,林業開墾與樟腦製造都由殖產局負責,因此殖產局須進行土地測量,以掌握山地資源。

所以算是日本人倞奪台灣資源的證據吧!

如前面所述,下山時我們多繞點路,過竹林十字路口後再往前行,

在鐵絲圍欄前岔路再往下行,這可是一路拉繩陡下的路,

走的步步小心,步步都驚魂呢,

為了補償酸痛的雙腳,趕緊去Tina廚房補一下。

2015/11/18

林口最高峰-大棟山




話說台北盆地有四大支柱,
七星山、土庫尖、獅仔頭山及大棟山均列名郊山小百岳,
也都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基石,
也就是視野極好,可以360度賞景。
這次要取的就是大棟山,又稱龜崙山或橫坑子山
該山名列台灣小百岳#016。海拔405公尺,
位於樹林龜山交界,是林口台地第一峰。
通常走大棟山會從樹林車站當起點,
先走大同山步道,上青龍嶺,在產業道路上接大棟山步道,
登頂後可下山佳車站,成為一個O型。
上次本來也是走這個路線,
但遇到下雨,直接從青龍嶺下產業道路而回,
這次算是補課行程。
從第二個登山口上了大棟山陵線,
頓時從文明進入大自然中,
雖然後方還有卡拉ok的魔音傳腦,
步道走在陵線上,隨山勢起起伏伏,
是原始的泥土步道,難走地方用石階及木樁修築,
沿路設有很多休息站,讓大家休憩。
大棟山頂明顯建築有鐵塔狀觀測站,
竟然還停有汽車及腳踏車,原來是有產業道路可通,
這裡景觀真的大有看頭,
從林口台地,一路看到台北盆地,
大漢溪如巨蟒穿過,
遠方是觀音山及大屯山,連101也看的到;
後方是樹林、桃園一帶,
更遠方是連綿的山脈,應該是雪山一系,
正好有整片的雲瀑流下來,真是壯觀。
涼亭下涼風徐徐,每個人都說好想睡一覺,
此時有毛小孩騎好幾輛機車上來,
打擾了我們的優閒,
就此告別啦,大棟山!!

2015/11/15

潑墨山水合歡溪林道

這是一生必訪的景點之一,
有如國畫中潑墨山水景色活脫脫出現。
這條高度在2440m的合歡溪林道並不是那麼容易到達,
自從中橫公路無法東西貫通後,
這算是台灣的最深處,
由北來必須走中橫支線,過武陵後上梨山接中橫公路,
過福壽山農場走力行產業道路一小段後往圓環;
若是從中南部來,要翻越合歡山,大禹嶺接中橫,
再上福壽山接再走力行產業道路一小段後往圓環。
就是那麼難抵達,最少得安排兩天以上行程,
可以搭配福壽山賞楓,當看膩了橘色、紅色,
就應該來合歡溪林道走走,吸吸芬多精。
提到合歡溪林道不得不提合歡溪,
發源於鈴鹿山、畢祿山與合歡山北側面,
流域長達27.5公里,是大甲溪第二大支流,
之所以有這條林道與其他為砍伐林木的林道有些不同,
這條是為了取得水源而設立,
「華岡」是早期政府安置榮民並發展經濟農作的重鎮,
為了生計從事高冷蔬菜種植,引用來自合歡溪純淨的溪水來灌溉。
所以在圓環停好車後,只要沿著水管往上走,一定不會迷路,
林道並不陡峭,最高上升不過160m,
路況還算不錯,可以一路off-road 到大蓄水池,
不過全長也才5k,用走的比較能親近風景。
越往林道走,左邊是流水淙淙的合歡溪谷,右邊是岩石絕壁,
而鐵杉就長在這些絕壁綠水間,
像極了肌肉崢嶸的漢子,
牢牢抓著岩石而不放,
像極了國畫中的潑墨山水。
當合歡溪的溪床越來越上昇,與林道水平,
水聲越來越清晰,
表示林道的終點到了,
再往上要可要翻山越嶺,上合歡西峰及小風口了。
找了個最碧綠的溪水下河床,
溪水暨清澈又清涼,
雖然現在是深秋,
我想炎夏可能無法久存於此。

2015/10/18

另類墾丁遊

你試過沒有訂旅館、民宿就去墾丁渡假嗎?
難得10月初的空檔,將露營裝備上車就出發吧!
10月的墾丁白天還很熱,只有早晚稍涼點,
開了一天車,傍晚到了墾丁,
說是不擔心,還是趕緊去找露營地點,
白砂原本是墾丁邊陲地帶,
拜少年PI海上漂流之賜,
竟然遊覽車停滿滿,快樂熊貓露營地連入口都瞧不到,
趕緊找了另一個鯊客露營地,
老闆主業是帶團潛水的,露營地只是兼著做,
偌大的草地接下來四天三夜都是我們包場。
10月的墾丁還有個盛宴就是賞鷹,
特別是這時過境的灰面鵟鷹有國慶鳥稱號,
賞鷹重鎮是滿州及社頂的凌霄亭,
早上5:30-8:00看起鷹,15:30-17:00看落鷹,
抱持著半信半疑真的有那麼多賞鷹人嗎?
傍晚時份抵達滿州的里德橋,
真是聚集了很多的人在此等待,
據現場墾丁國家公園駐點的人解說今年老鷹晚到了一個星期。
來墾丁當然要玩水,
一般人玩水想到的是小灣、南灣,
我們找到了秘境-小芭里島,
穿過森林小徑後,就是一片的奇岩及白色海灘,
海浪打不進來礁岩區很平緩,
海水之清澈,連魚都看得清楚,
來這浮潛玩水最適合不過了,
海面下是海水侵蝕礁岩的峽灣地型,
可以在峽灣間串來串去,
魚種很多,簡直是個大型水族箱。
來墾丁當然也要找個步道走走,
龜山步道就在海生館的旁邊,
已經舖設的木棧道,是個小而美的步道,
上面有碉堡、砲台,也是牡丹灣事件的舞台,
更特別的是這個台地居高臨下,
剛好是保力溪的出海口,
海天ㄧ色拍照起來非常漂亮。
墾丁還有個重點就是看落日,
ㄧ般觀光客會去關山,
我們從露營地走出來就是白砂海邊,
太陽原本被ㄧ太片雲遮住的,
快要落下前,發射萬丈光芒,
露出頭來,然後再眾人驚歎中再沒入海中。
太陽下去了,眾人也散去了,
這時白砂的海邊又回復到最初美麗的樣貌,
只有海浪拍打岸邊及涼爽的海風,
美麗的銀河也出來了,
狗兒靜靜趴在沙灘上配合的當model,
讓我拍下著美麗的星空。
四天三夜的墾丁行,
竟然沒有進到墾丁大街,
避開了喧囂人群,
該玩的該看的也都達成,
另類的墾丁玩法,你心中也有私房秘境嗎?

2015/09/15

方圓十里最高峰石門山


論石門山最有名的莫過於位於南投,號稱最容易抵達的百岳那座。
其實桃園石門水庫旁也有座石門山,
石門水庫旁一左一右共有兩座山,
一個是溪州山,另一個是石門山,壩體就橫亙在兩山之間。
這次的主角石門山又稱小竹坑山,
小百岳編號第24號,雖然僅551m,但卻是周圍最高峰,
山頂有一顆一等三角點,
展望極佳,一面可看到關西,另一面是龍潭、大溪一帶。
一般人登石門山是從石門水庫高線北端入口進入,
這兒可以說是桃園人的陽明山,
假日時人馬雜沓,攤位小販極多,少了份爬山的優雅。
我們打算彷古人腳步從小粗坑古道往上登,
小粗坑古道是賞桐花的秘境,入口處就在粗坑窯附近,
初行路徑很寬,推測古人是推牛車而行,
隨著山勢越來越陡峭,路也開始變窄,
抵達中途的涼亭,這也是牛車的終點,
接下來要人力背袱上稜線,
此時已是初秋了,我們在古道上竟然發現飄落的油桐花,
加上聽說武陵農場已經有櫻花開放,
這真是吻合現況一個混亂的年代。
古道走在山陰面有些濕滑,還好不太長,
稜線上是景春步道,甚至小轎車還可以從南端入口上到這裡。
石門山就在涼亭旁往北端入口旁的小徑上,
並沒有明確的標示,但一直往上走就是了。
三角點旁樹上有人標了註記:「石門山方圓十里最高峰」,
這裡展望極佳,但今日稍為有些霧霾,拍照起來不太優,
這初秋的天氣,涼風吹來,吃著飯糰,配著老朋友瞎扯入菜,
已經是一大樂事了,
至於本來還要再走一個太平山的計劃,
已經完全拋在腦後囉!

2015/06/14

走完九芎根山,就知道死囝仔山是這樣

 
夏天去金瓜寮溪玩水真是ㄧ樂,
台北有那麼親水的地方也很少見,
禁魚政策發酵讓整條溪都是魚,
隨便ㄧ塊吐司,魚群就靠攏圍食。
如果嫌這樣太悠閒,沒有運動到,
可以ㄧ路開車到底,就是九芎根山步道入口,
這是條O型的步道,從親水園區而出。
從登山口ㄧ直到九芎根山圖根點,
都是不斷的陡上,
還好全程都在樹蔭下,
步道也十分寬敞,
當你氣喘噓噓、大汗淋漓上到這,
就會知道九芎根山為何又稱死囝仔山。
九芎根山標高610m,
因為山上有九芎樹得名,
途中可見高大筆直板根樹木,
還有蟬鳴大到震耳欲聾。
會遇到幾條岔口,只要認明往王宅,也不太會認錯路。
如果你覺得九芎根山就是高點,從此一路順暢往下行,可是大錯特錯,
它可是有雙高點的,
當你開心的陡下一段路,還得再爬回原高度,
這樣磨人的意志,只要想想你的人生也不就是這樣就釋懷啦!
過了芋圓尖岔,開始真正的陡下,
路幅也變小了,難怪沒人要從這兒起行,
沒多久就開始沿溪行,九芎根山就是金瓜寮溪的發源地,
沒多久就注入翡翠水庫,成為我們喝的水。
天氣實在很熱,水都喝完了,
上到產業道路還要踢快2K泊油路,得趕路回停車處。

2015/05/26

姜子寮體驗最理想的枕木步道


姜子寮是昔日汐止往返平溪的要道,也是淡蘭古道的ㄧ部分。
若說要登姜子寮山,共有兩種路線,
ㄧ個是姜子寮古道,也就是昔日的登山路線,要登頂前芒草密佈,另人卻步;
另一個是姜子寮步道,是基隆市政府2004年整修後的枕木步道。
不論是那條路線,登山老鳥、菜鳥都要先找到泰安瀑布,
泰安瀑布又稱為草濫瀑布,是基隆河的上游,位於泰安產業道路3k處,
入口處有很大的水瀑造景及大而不當的廣場,
路邊無法停車又是平常日,只好開上廣場停車。
共有上下兩條步道,上面那條可接姜子寮古道,
下面那條走ㄧ小段就會看到泰安瀑布,
水瀑從高約20公尺往下掉,像極了ㄧ匹白布,
可以走近到瀑布下方玩玩水,想必是炎夏好去處。
從這裡攻姜子寮山起碼要2.5hr,
我們回頭開車續行泰安產業道路,
一直開到路的盡頭,即是姜子寮步道入口。
這是我走過枕木步道舖設最理想的ㄧ條,
步幅相當的符合人體工學,坡度也十分理想,
只有快到山頂前比較陡ㄧ點,
走到累時可以數數枕木上用白漆寫的階梯數,聽說有2900階。
就在腿有點酸有點累時,已經上了姜子寮山頂。
姜子寮山,海拔729公尺,是基隆市第一高峰,
也是小百岳之一(編號11),山頂有三等三角點(編號1047),
東西南北各有一個木造觀景台,可以360度賞景。
今天運氣不好雲霧籠罩山頂且略有飄雨, 
不過往東可見平溪ㄧ帶縱谷,往北陵線可見五分山,甚至基隆山,
另一邊則是看到七堵、八堵,ㄧ直到基隆ㄧ帶,
就在我們吃香蕉補充體力,還來不及品味前人走古道的辛苦,
雨開始下下來,趕緊趁雨不大前下山吧!

2015/05/25

五月天登天上山 不見五月雪

天上山系統應該是新北市最佳的登山步道了。
山上共有6條的步道,步道四通八達,
從土城、三峽可以一路走到中和、安康,
最熱鬧的時刻應該是4-5月的時候,
正是白花花的桐花季、還有賞螢火虫的季節,
曾經恭逢其盛,真是人山人海,
那時走的是善天陵道,從善息寺經三粒半、望月亭就下桐花公園了!
多年後也是個五月天,這次再訪天上山,
今年可是個怪天氣,整個山頭不見白頭,自然也不見五月雪。
車停在龍承路上,從桐花公園岔往上行,
到了快上稜線時,先往五城山行,
若是有走過櫻花勝地-太極嶺的人就知道從那也可以達五城山,
陵線上路況極佳,鋪設有石板路,
但都已經長長草、石頭都長青苔了,
結果大家都走旁邊的泥土路,
這就是花預算的與走山路的觀點不同的結果。
途中會經過好幾座聳天的電塔,
想這應該也是從保線路闢成的步道,
快到五城山時開始有些陡峭,
須要拉一下繩費點力才能登頂,
五城山沒有三角點的,有好幾座的茶棚及運動設施,
還有路續行太極嶺及文筆山,
這不在這次的規劃內,我們往回往天上山走,
其中天上山海拔430公尺,山頂有三等三角點,
是土城第一高峰,小百岳之一(編號018)
山頂有木製平台,可以360度賞景,
可惜今日有霾,只能矇矓看到城市影像,
愁怅中結束那不見一片桐花瓣的旅程。

2015/04/20

石空古道五叉路走四叉


石空古道何許人也?
石空古道是從艋舺到宜蘭的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
正常的淡蘭古道是繞到東北角經草嶺古道再往下行,
有些商旅嫌路途遙遠,從景美、雙溪、平溪,然後經石空下宜蘭頭城。
只因爲貪圖方便在頭城就走出好幾條的分支,
由北至南分別為梗彷古道、象寮古道及石空古道。
石空古名石硿,位於梗枋溪上游谷中,
因山壁遭河流侵蝕狀若山洞,因此得名起,
原本無人居住,清道光年間自烏山闢步道經石空抵達外澳
開始有人從烏山遷移至此種植大青,便定居於此,
石空舊聚落一帶仍可見開墾痕跡以及被荒草覆蓋的「菁礐」。
要走這條古道就要先找到接天宮,
接天宮祀奉玄天上帝,這座廟可溯自道光二年(1822年),
最初居民是在石空山區興建的廟宇,後來隨著濱海公路開通,遷移至外澳,
古道起點就從外澳車站後方起爬,
我們這群軟腳蝦登山隊為貪圖省力,
開到半山腰,先到飛行傘俱樂部處想找橫向的連絡道未果,
乾脆直接開到黃金嶺土地宮廟處停車,
這個土地公廟正在施工中,
當初十分有骨氣不願隨接天宮搬至山下,
也成為古道的重要地標,
五叉路口就在廟的旁邊。
這個五叉路真的讓我們琢磨好久,
最後選了條最寬的那條泥土路起行,
這條路約一輛車寬,ㄧ路往下切,
結果抵達的是山豬窟明湖福安宮。
問了當地民宿主人才知道我們走錯了方向,
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就直行民宿主人報我們走的烏山古道。
過鐵橋後走左邊岔路陡上穿過竹林後,又接到另ㄧ條的泥土產業道路,
還有ㄧ條陡上的步道,
因為本來就沒有設定目標,也不清楚會到那裡去,
我們就順著水聲到梗枋溪玩水去,
回來後仔細查了地圖,才知道這條烏山古道就是象寮古道。
ㄧ路往回走到五岔路口,大夥意猶未盡決定再走ㄧ岔,
這條路舖有石階,古意盎然,正是正版的石空古道,
乘著涼風往下就是「店仔地」,這是古道中途提供奉茶的休息站,
我們ㄧ路走到了「石橋」才依依不捨的回程。
https://flic.kr/s/aHsk6SvZpZ


2015/04/05

被負離子包覆的鹿堀坪古道


鹿堀坪,也被稱鹿窟坪。
「坪」即平坦之地,如:富士坪、二子坪。
「堀」=「窟」是洞穴的意思。
至於是否曾有梅花鹿棲息,就不可考了,
也或許跟貓空、熊空ㄧ樣,有ㄧ個個洞窟像鹿居住的洞窟而得名。
鹿堀坪最有名的就屬鹿堀坪古道了,
這條古道屬於淡基橫斷古道的東段,
闢建於一八九二年間,有「清末最後一條官道」之稱,
舊時作為聯絡萬里與士林、關渡及內湖地區的越嶺道,
大小尖山、磺嘴山這ㄧ帶古道縱橫,
瑞里、林市、富士⋯,彼此間串來串去,
而且常有大霧,雖然釘有地線,但地型地貌長的很類似,
最好有熟人帶路或是詳細的地圖。
這次我們的路線是從鹿堀坪越嶺古道上牛背山,
下溪谷後,橫越頭前溪接鹿堀坪古道,
在鹿堀坪瀑布下輕食午餐後而回。
鹿堀坪越嶺古道及鹿堀坪古道都始於水泥橋,
越嶺古道要過水泥橋,在土角厝前石階路往上行,
石階路ㄧ小段後就是陡上的泥土與石塊的原始路,
ㄧ路氣喘噓噓得上了陵線才見緩和,
接著進入一片的杉木林,
頗有大山大水的氣氛,
我們沒有續上大尖山草原,
選擇下切溪谷,渡過頭前溪,
看到磺嘴山的告示牌,
在這接回鹿堀坪古道。
這條路不僅是先民牽牛牧養的牛徑,
植物生態也很豐富,鈔票上看到的火炭母草及七葉一枝花隨路可見,
還看見七葉一枝花開花狀況。
今天還有個重頭戲就是鹿堀坪瀑布了。
不若中南部缺水,瀑布依舊是水量豐富,
水份子依附在汗毛上,瞬間清涼不少,
就在這充滿負離子瀑布下,
或泡泡腳、或深呼吸,十份愜意。
接下來續行古道,
沒多久出現水管路,
沒多久旁邊出現水汌,然後回到出發點的水泥橋。

2015/03/27

喝過麥香吃過麵包也該看看麥田

我們在讀地理時常唸到「南稻北麥」,
兩者以秦嶺、淮河為界,
小時候吃白米飯,長大後開始偏愛麵包,
長那麼大現在才知道台灣竟然有小麥田。
先來維基看看小麥的來源:
小麥小麥屬﹝Triticum﹞植物是三大穀物之一,幾乎全作為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
小麥為溫帶植物,按其栽培特性可分為一年生春小麥及越年生之冬小麥。小麥之栽培歷史極為悠久,起源地可能在近東地區之肥沃海灣新月沃土(Levant)地區。約在西元五千年前傳到印度、中國及英格蘭等地。中國於三千年前之古籍中,已將小麥列為五穀之一。
小麥原是溫帶作物,台灣為何有種植小麥呢?
過去因為酒廠製作紹興酒需要大量小麥,加上政府保價收購,因此栽種面積曾達到 1500 公頃,但隨著加入 WTO後 ,保價收購取消後,僅剩金門酒廠仍與台中大雅、台南學甲等農友契作,栽培面積也大減到 90 公頃。直到最近,糧食安全議題日益重視,也開始有人推動栽種國產小麥。
台灣適合生長小麥的季節為秋末至春初,正好是農民二期稻作收成、還未種一期稻作的空檔,加上小麥喜歡生長在冷涼、乾燥的環境,因此苗栗以南、台南以北以及東部的台東、花蓮,都是適合種小麥的地方。
因應台灣的氣候及釀酒需求,因此選擇的小麥不以筋性高低為目的,而是要選擇抗病、早熟、高產的品種,台灣現在主要使用的小麥品種為「台中選 2 號」及少量台中 34 號。」為什麼選用這兩種品種?其中選 2 號及 34 號抗病性佳,而選 2 號更有生育期最短(約 120 天)的優勢,提早收成除可減少天氣影響,也不會耽誤到一期稻作的播種,因此是目前種植最多的小麥品種。
大雅這裡的小麥產量佔台灣的90%以上,每年的3月底就會採收,
想要看一片黃澄澄的麥田,搖曳生姿的風采就要把握好時間,
還有就是千萬不要鑽入麥田中任意踩踏,辜負農民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