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3

撒固兒尋瀑布


撒奇萊雅族(Sakizaya)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
清治時期,巡撫沈葆禎開山撫蕃政策,在加禮宛事件中,撒奇萊雅族遭大舉屠殺,
倖存者擔心遭追殺便隱姓埋名躲藏於阿美族部落。
經過17年正名運動,2007年1月17日政府承認其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
撒奇萊雅族語稱茄冬樹為「撒固兒」,部落名稱為「撒固兒部落」。
花蓮市國福里一帶,是撒奇萊雅族人的傳統領域,早年多為茄冬樹,
日治時代因發不出Sakol的音,就把當地改名為Sakura,在日文漢字即是「佐倉」,
當地住民自決將原本的佐倉瀑布也就正明為撒固兒瀑布。
從花蓮到撒固兒步道非常的近,步道到瀑布也非常的短,瞬間就可以得到清涼,
這次去發現已規劃成環繞型的步道,瀑布附近也建了觀瀑平台,
今日瀑布水量很大,水極為清澈透明,
將腳放入清涼中,一身疲憊全消。 
 
 

新城秘境走一走

 
 
新城位於花蓮最北端,是進出太魯閣風景區及花蓮市的門戶。
外國觀光客及單車族都是從新城火車站為起點。
昔日泰雅族稱此地為「大魯宛」,漢語譯做「哆囉滿」,
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阿美族與太魯閣族,都看上這塊土地,
落腳新城鄉比鄰而居,彼此間有征戰、有聯盟、有妥協。
嘉慶年間,吳全率領民眾到此墾荒,太魯閣族屢出攻擊,移民築城防禦,故取名「新城」。
新城鄉為狹長寶瓶狀,通常開車族都是從台九線匆匆而過,
其實大家熟悉的七星潭、花蓮機場都為於此區。
我們這次為了登錐麓古道而來,
因此在新城找到山水間露營地當成基地營,
順便就來探尋一下新城的秘境。
首先就從新城火車站說起,這個車站也稱太魯閣站,於2016年2月改建完成,
新站體以門為概念,頗為宏觀。
還有兩樣裝置藝術襯托,
一是花蓮藝術家陳彥君以玻璃窯燒,潑墨大師馬白水的太魯閣之美作品,
一個是原住民藝術家林介文以原住民編織結合成的立體作品"織路"。
接下來朝新城老街前進,
老街上有兩家必吃的老店,長興小吃店及佳興冰果室
長興小吃店應該是附近唯一可吃的麵店,
大家都推薦綜合海鮮麵,只能說分量真的很有誠意,
若是吃的大汗淋漓,便要到對面佳興冰果室喝杯檸檬汁消消暑氣,
花蓮檸檬汁最有名的莫過於北佳興南明新,
個人偏愛鳳林的多一些,但不自覺停留的三天也來光顧三杯。
冰果室旁邊便是新城老照相館,
是國片「盛夏光年」場景,電影封面就是在這拍的,
男主人過世後,已不見再開門了。
新城必遊景點應該是神社遺址及天主教堂,
這卻也是一段血腥歷史,
日據時代日本駐軍強暴太魯閣族婦女,族人憤而發動奇襲,
進攻日軍設在新城的監視哨,包括日本陸軍少尉結城亨等,共23人遭擊斃。
日軍後續由基隆廳派軍前往鎮壓,太魯閣族人逃到沙卡噹谷內繼續抵抗,史稱新城事件。
這23名被出草的日軍,被葬於此地並建神社紀念之,
台灣光復後將神社轉而成為天主教堂,
因此有石燈籠、神社牌樓與十字架、聖母像並存奇景,
天主教堂被爬藤植物爬滿,拍照起來很是好看。

新城還有一景,為新城海堤,就在我們住的露營地後面,
但我們不愛人工建物,再去南邊點尋了曼波海灘,
是在傍晚時分去的,穿過小樹林後,是一整片廣大的沙灘,
沙灘往北達崇德,往南延伸到七星潭,
形成一個象牙般彎角,又稱月牙灣,
與七星潭不同的,此時此刻海灘只有我跟我的影子,真是專屬秘境。
如果你是想要圖個清靜,
想要找到人生意義,
就來這吧!!
8點後這部落就一片寧靜。








2017/04/07

蓮華山稜線山步有如飛龍在天

 
就像陽明山之於台北,蓮華山就像新埔人的後山。
跟陽明山一樣有很多的步道串聯,統稱為蓮華山古道。
要走這條古道就要先找到三聖宮,
三聖宮有大樹及偌大的停車場,對山友來說相當的便利,
三聖宮創建於民國前10年,供奉關聖帝君,是當地信仰中心,
日據時代刻意打壓傳統宗教,曾將廟內神像清空搬去他處,
光復後再迎回原址,廟內設有藥籤,聽說神靈顯赫無不應效。
蓮華山古道沿稜線而行,由三聖宮左側的龍頭登山口至龍尾下山至崇聖亭,
剛好呈飛龍在天狀,也稱名為飛龍步道(或稱迴龍古道)。
除飛龍主步道外,還有幾條串聯的步道,若是要全程走完約9公里。
進香古道,昔日茅埔地區居民前往三聖宮進香所走的道路,
採茶古道,為茅埔地區的居民上山採茶所走的道路,
載熙古道,是從飛龍池上山步道,終點與採茶古道會合後接飛龍步道
光是看到這裏,頭已經昏了,
我們這些新來乍到是從龍屁股上山,這裡經人工修築過比較不會迷路。
一路可是陡上,要上到稜線後才能喘口氣,
除了早覺會道具、盪鞦韆外,竟然有營部連、第一排...標示,
再往前走還有獨木橋、寬水溝、鐵絲網木樁,
雖然已經毀壞了,依稀看得出來是當兵時500障礙關卡,
這過去還真的是部隊的訓練場,讓幾個老男人又跌回到男孩回憶中。
途中有岔路可以接到另一條泥土路上,
看起來跟剛剛那條寬大的路是平行的,
往前行會看到不少的石樁標著陸軍營地,
這條沿營地外圍的路才是飛龍步道的正途。
一路起伏不大,都在林蔭下徐行,
沒多久就碰到一堵白色石牆,屬軍事用地,還好有路跡可往左繞行,
泥土路繼續沿著稜線繞行,抵達三岔路口,
指標些著往右到載熙步道往飛龍池,
這方向離停車處感覺有些遠了,所以往左朝三聖宮指標處行,
途中還遇到附近學校老師帶著小朋友來爬山,
小朋友爬得大汗淋漓也不喊累,果然跟台北教育大有不同。
為了避開他們,選了一條陡下羊腸小徑下山,
果然下山後是在小茅埔,跟三聖宮隔著一條溪,
大家並不以為意,因爲堤防邊盛開的黃花風鈴木吸引了大家相機,
我想就算再踢2k柏油路回去也不會有怨言。